苏超爆红引热议 北京日报发声:足球需要热闹但警惕“饭圈化”
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(以下简称“苏超”)意外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热议的焦点,一场普通的苏超比赛,因中国球员的参与,迅速在短视频平台掀起“追星潮”,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数亿,这股突如其来的热度却引发了体育界的冷静思考,北京日报刊发评论文章指出,足球需要热闹,但不能只有热闹,并呼吁警惕足球文化“饭圈化”的倾向。
苏超爆红:从绿茵场到流量风口
本赛季,一名中国球员加盟苏超球队的消息,原本仅在小范围足球爱好者中传播,但随着其在比赛中登场并表现亮眼,社交媒体上迅速涌现大量以该球员为主的短视频内容,从比赛集锦到场外生活,从技术分析到“颜值”讨论,这些内容以娱乐化方式迅速破圈,甚至吸引了许多原本对足球并不熟悉的年轻网民。  
“以前我从不看足球,但现在每天都会刷他的视频,”一名网友在相关话题下留言,“他的拼搏精神很打动我。”类似的评论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,该球员的球衣销量在国内电商平台飙升,其所在球队的官方账号粉丝数也在短期内暴涨。
这股热潮的背后,是社交媒体算法推动下“碎片化传播”的典型表现,短平快的内容更易引发共鸣,而球员的个人魅力则成为流量催化剂,当球迷的讨论从“进球精彩”转向“发型可爱”,从“战术价值”变为“表情包素材”时,足球运动的本质是否被逐渐稀释,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。
北京日报评论:热闹之外,更需理性根基
针对这一现象,北京日报在《足球需要热闹,但不能只有热闹》一文中指出,足球运动的普及固然需要流量和关注,但若过度依赖娱乐化营销,可能模糊竞技体育与娱乐产业的边界,文章强调,“饭圈化”操作虽能短期提升热度,但长期可能削弱足球文化的核心价值——对技战术的尊重、对团队精神的推崇、对体育精神的坚守。  

“如果球迷只关注球员的外貌或八卦,而忽视其在赛场上的表现与成长,这种关注无疑是脆弱的,”评论中写道,“足球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,在于团队协作与个人能力的平衡,而非单方面的偶像崇拜。”文章还举例指出,欧洲五大联赛的成熟球迷文化中,虽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,但始终以竞技表现为根本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国内体育圈已多次出现“饭圈化”争议,某篮球明星的粉丝因数据争夺陷入骂战,某退役运动员的支持者为维护偶像形象攻击其他运动员……这些事件均显示,当体育文化被过度娱乐化后,可能衍生出非理性行为,甚至干扰运动员的竞技状态。
足球生态:流量与底蕴如何平衡?
苏超的意外走红,实则为中国足球的推广提供了一面镜子,社交媒体的赋能让足球触达了更广泛的群体,尤其是年轻一代;若缺乏对足球文化的深度培育,流量可能如泡沫般转瞬即逝。  
中国足球产业研究者王建斌认为,“短期流量固然能提升商业价值,但足球产业的长远发展需依靠扎实的青训体系、成熟的联赛运营和健康的球迷文化。”他举例称,日本J联赛在初期也曾借助明星效应吸引关注,但随后通过社区共建、青少年培训等措施,逐步构建了稳定的足球生态,“他们的经验表明,热闹是敲门砖,但内涵才是生命线。”
对于球迷而言,如何从“追星”转向“追球”,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,资深体育媒体人李颖指出:“真正的球迷文化是包容的,它允许有人因颜值关注球员,但也鼓励更多人读懂阵型、理解战术,足球的魅力在于,它既能承载个人情感,也能连接集体记忆。”
未来路径: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挑战
苏超的案例并非孤例,随着短视频平台深度介入体育内容传播,类似的“爆红”现象可能愈发频繁,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对足球运动的长期热爱,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。  

有俱乐部开始尝试引导球迷深度参与:组织线上战术讲座、发布青训纪录片、开展社区足球活动等,旨在将短暂的关注转化为对足球文化的认同,媒体也应承担起引导责任——在报道球员个人故事的同时,更多聚焦团队协作、赛场细节与体育精神。
正如北京日报所言:“热闹是足球的一面,但并非全部,真正的足球文化,需要赛场上的激情,也需要赛场外的理性;需要流量的推广,更需要底蕴的支撑。”
在苏超爆红的喧嚣中,这样的声音或许正是一次及时的提醒,足球世界的精彩,从来不止于一时热闹,而在于那些历经时间沉淀后依然熠熠生辉的故事:一支球队的逆袭、一名老将的坚守、一个社区因足球而凝聚的力量……这些才是这项运动最动人的底色。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