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片嘈杂的选秀预测与分析中,波特兰开拓者队的总经理乔·克罗宁做出了一个让部分人略感意外、却又在他自己口中“毫不犹豫”的决定:在首轮第16顺位选中了来自中国的年轻中锋杨瀚森,选秀夜结束后,克罗宁面对媒体坦言:“我们认定他是这一顺位上能选到的最佳天赋,如果再往后等,我们完全没有信心他还会留在牌桌上。”
这一选择,不仅标志着又一位中国球员通过选秀进入世界篮球最高殿堂,更揭示了NBA球队在人才评估与选秀策略上的精密计算与果断博弈。
本届选秀大会被誉为“小年”,缺乏那种万众瞩目的状元热门,但中段顺位的竞争反而因此更加激烈,各队需求差异巨大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球探们普遍认为,这一届的新秀中,具备即战力的成熟球员和高天赋但需要长期培养的“毛坯”共存,使得球队的选择更加考验管理层的眼光和胆识。
杨瀚森的名字,在选秀前最后的模拟榜单中出现了显著的分歧,有的预测他可能在乐透末端(前14顺位)被摘走,看中的是他惊人的身体静态天赋和肉眼可见的护筐潜力;而更保守的预测则将他放在首轮末至次轮初段,担忧其进攻技术的粗糙和比赛经验,尤其是国际比赛节奏的适应性。
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,手握第16顺位的开拓者管理层感到了压力,克罗宁和他的团队对杨瀚森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考察,从国际青年赛事到其在国内联赛的表现,数据分析和现场观赛相结合,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身高臂长、移动能力出色、防守意识顶尖的七尺长人,一个符合现代篮球对空间型内线防守者所有要求的璞玉。
“我们的名单构成和未来建设方向,迫切需要他这种类型的内线支柱,”克罗宁在选秀后的电话会议上解释道,“他能够保护篮筐,换防到外线,并且有着出色的篮板嗅觉,这些是教不来的天赋。”
天赋之外,风险同样明显,杨瀚森在进攻端的手段相对单一,缺乏稳定的中远距离投篮,低位脚步也需要大量打磨,从竞争强度相对较低的联赛过渡到NBA,其身体对抗和心理准备都将面临严峻挑战,这些不确定性,正是导致其选秀行情波动的主要原因。
这也正是克罗宁决定“提前下手”的关键,据联盟消息人士透露,有多支在开拓者之后选秀的球队,都对杨瀚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这些球队同样缺乏优质内线,且更愿意在首轮中后段赌一把高天赋。“我们得到了非常明确的信息,”克罗宁说,“如果我们不在16顺位选,那么可能在第18、第20,甚至第22顺位,他就会穿上别队的球衣,我们不愿意冒这个险。”
选秀本质上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心理战,各队一方面尽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,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打探竞争对手的计划,克罗宁的决策,建立在充分的情报工作和坚定的球员评估之上,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球探报告和数据分析,而不是赌后续球队会忽略杨瀚森的存在。
“等到你想要的球员被别人选走,那是选秀夜最糟糕的感觉,”克罗宁曾有过这样的经历,“这次我们锁定了目标,就果断出手,我们对他有信心,对我们培养国际球员的能力也有信心。”
对于杨瀚森而言,加盟开拓者是一个绝佳的机会,球队正处于重建期,年轻核心如斯科特·亨德森、谢登·夏普需要成长,内线正是需要补强的位置,他不会有立刻率队取胜的赢球压力,球队可以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时间,从防守和篮板做起,逐步适应NBA的节奏,并开发进攻技能包,球队丰富的国际球员培养经验,也将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大洋彼岸的生活和篮球文化。
从更广阔的角度看,杨瀚森在首轮中段被选中,再次证明了NBA对中国篮球人才输送体系的关注和认可,自姚明以降,每一次有中国球员通过选秀进入NBA,都会在中国掀起篮球热潮,并激励下一代年轻球员,开拓者队也因此举,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媒体曝光度和球迷好感,其商业价值的潜在提升不可小觑。
选秀夜的每一个决定,都影响着球队未来数年的命运,乔·克罗宁用第16顺位签选中杨瀚森,是一次基于长远规划的风险投资,他避开了可能更加“安全”的选择,选择拥抱最高的天赋上限。
正如他所说,在选秀这场博弈中,犹豫就会败北,一旦认准,就必须果断出手,因为机会窗口往往只敞开一瞬间,对于杨瀚森和波特兰开拓者而言,一段全新的旅程已经开始,未来的答案,将由时间和努力共同书写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