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一群年龄各异的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花剑或重剑,在剑道上轻盈地移动,他们的眼神专注,步伐敏捷,剑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不远处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作为击剑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,王钰近年来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击剑的复苏,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后,她强调:“我们的目标很简单——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。”
王钰的这番话,不仅仅是对当前击剑运动复苏的总结,更是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理念的深刻诠释,击剑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,在中国近年来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,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热潮,疫情的冲击让许多体育项目陷入停滞,击剑也不例外,训练馆关闭、比赛取消、孩子们被迫远离剑道,这让王钰和协会的同事们深感焦虑,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步恢复,王钰带领团队积极推动击剑运动的回归,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参与体验。“击剑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它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、专注力和抗压能力,而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确保这个过程是快乐的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。
击剑运动的独特魅力与教育价值
击剑起源于欧洲的贵族运动,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它结合了体力、智力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挑战,对于青少年来说,击剑不仅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,还能潜移默化地塑造性格,王钰指出,在击剑比赛中,选手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做出决策,这类似于人生中的挑战,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冷静思考和应对压力。“许多家长反馈,孩子练习击剑后,在学校里更自信了,做事也更有条理。”她分享了一个例子:一名原本内向的小学生,通过一年的击剑训练,变得开朗活泼,甚至在班级演讲中脱颖而出。

击剑的高门槛——包括装备成本、专业教练需求和安全顾虑——曾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通过创新举措,降低了参与门槛,协会与多家俱乐部合作推出公益课程,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;开发线上教学资源,让孩子们在家也能练习基本动作,王钰强调,这些努力的核心是“去竞技化”,即淡化成绩压力,突出趣味性。“我们不想让孩子觉得击剑是负担,而是希望通过游戏化的方式,让他们爱上这项运动。”
疫情后的挑战与复苏策略
2020年以来,全球体育产业遭受重创,击剑运动也不例外,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,青少年击剑参与率下降了近30%,训练馆的封闭导致许多孩子中断了训练,甚至有些俱乐部面临倒闭危机,王钰回忆道:“那段时间,我们收到了很多孩子的来信,他们说想念剑道上的朋友们,渴望再次拿起剑。”这种情感共鸣,让王钰更加坚定了推动复苏的决心。
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,王钰和团队迅速行动,他们加强了与教育部门的合作,将击剑引入校园体育课程,北京市已有超过50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兴趣班,协会提供教练支持和装备援助,协会组织了系列“快乐击剑”活动,如亲子击剑体验日、社区锦标赛等,吸引孩子们重返剑道,王钰特别提到一个成功案例:在今年春季举办的“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嘉年华”中,近千名孩子参与,活动设计了趣味障碍赛和角色扮演环节,让击剑变得像一场冒险游戏。“看到孩子们笑得那么开心,我知道我们做对了。”王钰说。

安全是复苏过程中的另一大重点,协会制定了严格的卫生协议,包括训练馆定期消毒、小班制教学以及健康监测,王钰表示,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孩子的身体安全,也给了家长信心。“许多家长最初担心聚集风险,但看到我们的细致安排后,都放心地让孩子回来了。”
王钰的个人历程与理念支撑
王钰本人就是击剑运动的受益者,她从小练习击剑,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青年赛事,后来因伤退役,转而从事体育管理工作,这段经历让她深知体育的快乐与挫折并存。“我小时候,击剑训练很艰苦,但那种在剑道上突破自我的喜悦,至今难忘,我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下一代。”王钰说,她的管理理念深受教育家陶行知的影响,强调“教学做合一”,即通过实践激发兴趣。
作为副秘书长,王钰不仅关注宏观政策,还经常深入基层,与孩子和教练交流,她发现,许多孩子对击剑的热情源于“酷炫”的装备和电影中的英雄形象,如《佐罗》或《星球大战》。“我们利用这一点,设计了一些主题训练,骑士挑战赛’,让孩子在扮演中学习击剑礼仪和历史。”这种创新方法,得到了家长和教练的一致好评。
王钰还推动击剑与科技结合,协会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,提供虚拟教练和成绩跟踪功能,让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复习动作,协会与高校合作,研究击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,初步数据显示,定期练习击剑的孩子,在情绪管理和团队合作方面有显著提升。“这证明了击剑不仅是运动,更是一种心灵疗愈。”王钰补充道。
让快乐击剑成为常态
尽管复苏工作取得成效,但王钰认为仍有挑战,地区间资源不均衡,郊区孩子的参与机会较少;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,王钰计划在未来三年内,将击剑推广到北京市所有行政区,并争取更多企业赞助,以降低成本。“我们的愿景是,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击剑的快乐,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。”
协会将加强国际交流,学习国外先进的青少年培训模式,王钰提到,法国和意大利的击剑俱乐部常以社区为中心,强调趣味性,这值得借鉴。“我们不想复制传统的竞技体制,而是打造一种‘中国式’的快乐击剑模式,融合文化教育和体育精神。”
在采访结束时,王钰带记者参观了训练馆,一名刚满10岁的小女孩跑过来,兴奋地展示她的新奖牌——她在上周的比赛中获得了小组第一名,王钰蹲下身,与孩子击掌祝贺:“奖牌是额外的奖励,真正的胜利是你享受了过程。”这句话,或许正是王钰工作的最好注脚,通过她的努力,越来越多的北京孩子正重回剑道,在汗水和欢笑中,收获成长的快乐。
击剑运动的未来,正如王钰所期待的那样,不再局限于奖牌和成绩,而是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一抹亮丽的色彩,在这个过程中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,让击剑回归本质——一种能够滋养心灵的游戏,正如她常说的:“剑道上的每一步,都是向着快乐迈进。”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