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天光微亮,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训练馆内已响起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,一位白发老者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握重剑,步伐沉稳地向前突进,他的对手是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运动员,但老人的攻势丝毫不显逊色——佯攻、格挡、反击,动作行云流水,若不是那头银发与眼角的皱纹,很难想象这位剑客已年届七十。
他叫陈国华,退休物理学教授,练习击剑已有十二年,他的目标震惊了身边所有人: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。

“许多人问我,这个年纪为什么还要折腾?”陈国华擦去额角的汗珠,目光锐利如剑锋,“但击剑从来与年龄无关,它关乎策略、意志和热爱。”
陈国华的击剑之路始于退休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社区活动中体验了击剑项目,从此着迷。“物理学研究的是规律,而击剑是运动的科学——距离、角度、速度,每一剑都是计算与直觉的结合。”他报班学习,从基础步法到实战技巧,每日训练雷打不动,起初家人担忧他身体负荷不了,但陈国华用坚持证明了年龄并非界限。
他的教练、前国家队队员李静坦言:“陈老是我教过最特殊的学生,他不仅刻苦,更善于用科学思维分析战术,许多年轻选手靠本能反应,他却能拆解对手的每一个习惯性动作。”
击剑运动对体能、爆发力和反应速度要求极高,通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领域,但陈国华通过定制化训练打破了这一偏见,他每日进行一小时核心力量训练,结合瑜伽提升柔韧性,甚至自学运动营养学以优化饮食搭配。“身体会衰老,但大脑和肌肉可以通过训练维持活性,我的目标是证明,老年人同样可以参与高水平竞技。”

2022年,陈国华首次参加全国老年击剑邀请赛,夺得重剑组亚军,一战成名后,他萌生了挑战更高舞台的念头——世界击剑锦标赛虽无年龄上限,但需通过国内选拔赛并获得积分排名,这意味着他必须与青年、中年选手同台竞技。
“国内选拔赛的强度极大,每场需连续作战十余回合,对心肺功能是巨大考验,”中国击剑协会理事王伟表示,“但陈老的存在本身就在改写这项运动的认知,体育精神的核心是突破极限,而非被年龄定义。”
为了备战,陈国华将训练量提升至每周六天,每天四小时,他聘请了专职体能师,针对耐力短板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,同时利用视频分析技术研究国际选手的战术风格。“年轻选手的优势是速度和力量,而我的优势是经验和预判,”他笑道,“耐心比敏捷更重要。”
他的故事逐渐传开,在击剑圈内引发了热议,多位现役国家队队员表示钦佩,网友称他为“硬核爷爷”,但质疑声同样存在:有人认为高龄参赛风险过高,亦有人质疑其竞技水平的真实性,对此,陈国华回应:“体育竞赛只问付出与实力,不问年龄,如果认为我不够格,请用剑尖对话。”
陈国华的影响已超越个人梦想,在他的带动下,北京多个社区开设老年击剑体验课,近百名老年人加入训练,七十二岁的退休教师张阿姨说:“陈老让我们看到,衰老不是放弃热爱的理由。”
国际击剑联合会近年持续推动运动普及化,取消多项赛事的年龄限制,2023年,法国八旬选手让·皮埃尔曾出战欧洲击剑锦标赛资格赛,成为陈国华的精神榜样。“皮埃尔先生告诉我,站上赛场即是胜利。”
陈国华正积极备战下半年举行的全国击剑锦标赛选拔赛,若他能跻身前八,将获得世锦赛参赛资格。“我知道难度极大,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。”
训练馆的灯光下,陈国华再次戴上面罩,剑尖指向远方,那柄重剑映出的不仅是他的倒影,更是一个群体永不熄灭的斗志——岁月或许斑白了鬓发,却无法钝化追逐梦想的锋芒。
(完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