缘起:巴黎的剑光与一个决定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出生于中国南方的他,在一次市体校选拔中被教练看中,从此踏上击剑之路,15岁那年,因父亲工作调动,他随家人移居法国巴黎,在这个被誉为“世界击剑中心”的国度,他的天赋得以彻底绽放。
“在法国,击剑就像乒乓球在中国一样普及,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,“那里有最激烈的竞争,也有最纯粹的击剑文化。”他很快融入当地俱乐部,主攻重剑项目,并凭借出色的战术意识和敏捷身手崭露头角,2016年至2022年间,他多次代表俱乐部出战法国全国锦标赛,并曾在欧洲青年巡回赛中跻身八强。
就在运动生涯渐入佳境时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:暂停职业训练,申请赴美攻读学位。“击剑教会我专注和应变,但我也一直渴望在学术上探索更多可能性,”他平静地说道,“尤其是数学——它和击剑一样,需要逻辑、创造力和瞬间的直觉。”
转折:从赛场到考场的“跨界”挑战
申请美国高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由于长期专注于训练,费若秋的学术基础相对薄弱,尤其是英语成为最大障碍,他回忆道:“那段时间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,其余时间分给语言学习和备考GRE。”他的坚持打动了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官,最终于2023年秋季被应用数学硕士项目录取。
入学后的挑战接踵而至,高强度的课程与曾经的训练节奏截然不同。“以前是身体的极限消耗,现在是脑力的极限消耗,”他笑着说,“但两者都需要极强的纪律性。”他坦言第一学期尤其艰难,曾因听不懂课上的专业术语而沮丧,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。
运动员特有的韧性让他逐渐适应,他将击剑中的“复盘”习惯带入学习:每课后整理笔记,每周总结错题,甚至用战术分析的方式拆解数学证明,渐渐地,他的成绩从B跃升至A,还加入了哥大的击剑俱乐部,偶尔指导热爱击剑的同学。
平衡:在学术与击剑之间寻找新节奏
尽管不再是职业运动员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剑道,哥大的击剑俱乐部设施完善,他每周会抽两个晚上去训练。“握剑的那一刻,我依然能感到一种纯粹的快乐,”他说,“但现在它更像是一种冥想,而非竞争。”
这种平衡亦反哺他的学术生活,应用数学中的优化理论、博弈模型与击剑战术中的策略分析隐隐相通。“比如重剑比赛中的时机选择,本质上是一个概率优化问题;而预判对手动作,又涉及行为模型中的模式识别,”他眼中闪着光,“我希望将来能研究体育数据分析,用数学工具帮助运动员提升表现。”
他的导师、哥大数学系教授艾伦·米勒评价道:“费若秋有罕见的跨学科思维,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,这种能力在纯学术背景的学生中并不常见。”

梦想在剑尖与笔尖之间延伸
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,费若秋显得从容而清晰。“短期目标是完成硕士项目并争取进入博士阶段,长期则希望结合数学与体育科学,做一些推动击剑运动发展的工作。”他特别提到想与中国击剑协会合作,建立青年运动员的数据评估体系,“中国击剑有巨大潜力,但科学化训练仍有提升空间。”

他也未完全关闭重返赛场的可能性。“如果有机会,我想代表中国参加大学生运动会或业余国际赛,”他说,“体育于我,已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连接不同文化和阶段的纽带。”
从巴黎到纽约,从剑道到教室,费若秋的转型背后,是一个当代青年对多元成长的渴望,他总结道:“人生不是单行道,击剑给了我 discipline(纪律),学术给了我 perspective(视野),而两者共同让我成为更完整的人。”
夕阳西下,哥大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染上金黄,费若秋背起书包,匆匆赶往下一节微分方程课,他的身影消失在长廊尽头,仿佛一道收鞘的剑光,静默却蕴藏着无限可能。
发表评论